
太极拳练对了是洗血,练错了是坏血。这句话道出了太极修炼的核心,不在招式多寡,而在松紧转换的功夫。真正的高手,懂得用紧练松,用松练紧,在缓慢中驾驭时间,让气血如潮汐般自然涨落。
武者奉拳道。道是什么,首先是准则,然后是变化,最终是合一。武练不惜力,文练留余地。进如狂风,退似龙卷。武练图快,生拉硬拽,催逼猛烈,以求速成。文练温火,缓慢积功,柔和积淀,其势绵长。
遇到瓶颈,往往停滞不前。不破不立,突破则需要沉淀,无法速决,等待量变。稍微等等自己,再拿起来,往往有了新东西。练武必须动脑子,精进不是钻牛角尖。找到关键点,耐住性子,体会变化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跑得快,不容易刹住。跑得稳,停得也稳。今天的六,就是明天的九。拔苗助长,毁了一片庄稼。知其白,守其黑,柔和生刚强。听不见动静,未必没动静。看不到格局,未必没格局。
初学太极拳,最忌急于求成。曾有位老师傅教徒弟推手,徒弟总想用蛮力压制对方,结果越练越僵。老师傅让他双手扶墙,缓慢推压至极限,再一寸寸放松,感受气血从指尖回流到肩背的过程。
三个月后,徒弟忽然开窍:“原来紧是为了找松,松透了劲自然生。”这正是太极拳“两极弹性”的奥秘,如拉弓放箭,弓弦拉得越缓,箭出得越稳。传统武术中,形意拳的“三体式”站桩亦是同理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前辈李洛能教拳时,要求弟子站桩时“似松非松”,脊柱如龙缓缓抻拔,待到足底生热、掌心发胀,再徐徐收功。看似静止,实则内在松紧交替如江河暗涌。这种练法,与太极的“由紧复松”异曲同工。
太极拳的“慢”,实则是给身体留出调和的空间。杨氏太极宗师杨露禅早年练拳,一个“揽雀尾”能练一炷香时间。旁人笑他迂腐,他却说:“快练形,慢练筋,停练气。”
后来他与八卦掌名家董海川切磋,看似缓慢的招式竟让对手如陷棉絮,无处着力。这正是“文火慢炖”的功力,手臂似松非松时,后背已如弹簧蓄满暗劲。八极拳的“沉坠劲”也是慢中求活的典范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老拳师教弟子打“顶心肘”,要求肘尖如压千斤,下落时却要像羽毛飘落。一紧一松间,弟子忽然明白:“劲不是砸出去的,是松出来的。”这种练法,与太极“抽丝般的放松”不谋而合,真正的松,是引导气血如春水润土,无声渗透。
练太极最忌贪功冒进。民国时,有位陈氏太极传人每日只练三遍老架,旁人嫌少,他却说:“一遍有一遍的火候。”十年后,他的拳架看似绵软,实战时却能借力发人于丈外。
这正是“柔和绵长劲”的威力,如溪水穿石,不在力猛,在持久。通背拳的“冷弹脆快”看似与太极相反,实则内核相通。名师修剑痴教拳时,要求弟子发劲前必先“蓄势如裹棉”,待松透后再瞬间爆发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他说:“没有慢蓄,就没有真快。”这与太极“涨潮退潮皆慢”的智慧如出一辙,能驾驭松紧的人,才能驾驭时间。太极如水,慢流能穿石;松紧似弓,缓拉方致远。世上最快的劲,往往从最慢的功里长出来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在线配资开户网站,红河配资,博大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